呵护市场主体积蓄内生动能 ——2023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分析及全年走势研判

研究
团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马海倩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汪曾涛、常思远、邹俊、徐逸菁、徐惠妍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2023年以来,伴随疫情防控的平稳转段和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加持,上海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主要指标边际改善,服务型和流量型经济加快恢复,总体呈现持续恢复、回升向好态势。进入二季度,主要指标在去年低基数上同比大幅增长,推高上半年经济增速,为实现5.5%以上的全年增长目标打下基础。但要认清当前经济运行呈现转型中的疫后复苏特点,经济基本面和元气修复需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办法。为此,稳增长工作还需接续加力,呵护微观市场主体、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稳固经济复苏企稳态势,推动经济增长重拾升势,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风向标作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比2019年看上半年经济的恢复程度。总体看,上海GDP增速从2016-2019年平均6.7%,降至2020-2021年平均4.9%,再到2022-2023年平均3%左右,偏离经济增长潜在趋势线的“缺口”逐步扩大。预计2024-2025年,上海GDP将逐渐向潜在趋势线回归,但这一增速水平相对“十四五”规划目标仍有差距。具体动力结构看,疫情冲击使经济增长偏离潜在水平的“缺口”主要来自于服务业支撑的边际减弱和消费在疫情后的恢复受阻;向上的拉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外贸;相较于服务业受冲击后“慢启动、慢恢复”,制造业在前期投资布局及外需增长支撑下,呈现“快启动、快恢复”特征。

  预判全年上海恢复向好态势有望进一步确立。全年季度同比将走出“一季度平稳开局、二季度反弹冲高、三季度触顶回落、四季度回归常态”的运行轨迹。但当前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内生性支撑仍不牢固,疫后恢复期、经济下行期、转型深化期新“三期叠加”仍是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疫情长尾影响仍未消,如人均消费支出仍低位徘徊,重点人群就业状态仍不轻松,企业利润改善仍不明显等;外需存变数、内需显不足构成经济实现整体好转的较大压力,如外贸外资的可持续增长仍存隐忧,居民消费信心修复缺乏基础等;新旧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拐点期,传统优势动能在主要支撑的同时边际弱化态势已现,新兴动能开始发力但内生支撑尚不稳固,进一步加大了稳增长近中远期统筹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一是采用两年平均增速消除基数带来的数据“美颜”效应。在经过前一年度特殊情况下的大起大落下,为更准确反映当前上海经济从疫情影响中恢复的情况,课题组采用(2022-2023)两年平均增速剔除基数影响,并选取2019年的增速水平为标尺,对比观察当前上海经济的恢复程度。

  二是运用绝对值对比看各项指标恢复水平。相比2019年和2021年水平,发现当前上海经济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复苏和分化情况,经济恢复仍有短板:从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社零和商销分项数据等消费活动相关指标看,有效需求恢复总体乏力;从国际旅游客流、宾馆住宿、会展等流量型经济相关指标看,跨境人员流动成为疫后恢复的薄弱环节;从财政收支数据看,财政紧平衡更趋明显。

  三是短长结合给出稳增长工作相关建议。在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化的过程中,上海要找准经济稳增长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方面,要咬住趋势线,坚守“十四五”规划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尽力弥补疫情冲击形成的增长缺口;另一方面,在内生增长动能仍未完全激活,经济恢复尚不足以支撑全面整体好转的情况下,仍需释放政策供给保驾护航、精准滴灌,寻找短期支撑点和中长期驱动力的结合点,突破裉节问题和关键环节,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各项举措抓紧落地见效,力争经济增长加快重回潜在趋势水平。

  研究成果《呵护市场主体  积蓄内生动能——2023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分析及全年走势研判(2023—8)号》已形成送阅件报送市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为全市认识2023年经济恢复情况、研判全年经济形势和找准下半年工作抓手等提供了有益参照,并对下一发展阶段推动上海市经济向常态化恢复提供了决策参考。

  • 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