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周期转换视角下2023年上海开局经济运行特征及后续走势研判

研究
团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马海倩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汪曾涛、徐逸菁、邹俊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王雯莹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2022年12月以来,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从防控措施的压制,转换为集中感染形成的短期冲击以及后续常态化调整恢复中的“长尾”扰动,参照分析对标地区防疫政策调整和感染周期变化中的经济运行特点,结合上海自身的疫情发展和动力分层情况,预计上海经济在经历一季度相对低位蓄势、二季度凭借超跌反弹推高之后,将逐渐回归基本面逻辑,最终实现全年平稳收官。在经济运行走出疫情周期实现恢复增长的过程中,供需双向发力和市场主体信心修复,以及准确把握疫情重创领域超跌反弹窗口期等,对于有效应对开局外需转弱和工业下行等不利因素,实现经济率先整体好转至关重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判提出2023年上海经济低位开局。上海经济运行经历了2020年疫情突发、2021年阶段回补、2022年重击反弹等疫情强周期之后,于2022年末迎来重要转折,2023年开局进入疫情扰动关系转换、经济活动加快回归的过渡时期。总体而言,2023年上海经济在大规模感染“过峰”中开始,经过两年“就地过年”后再次开放的特殊“春节经济”效应,叠加外需偏弱等交织影响,或将相对低位开局。综合考虑大规模集中感染的“瞬时冲击”及“过峰”后延续影响、疫情周期转换后特殊“春节经济”效应的加持、外需整体偏弱态势的三方面因素表现,课题组开展初步测算,2023年一季度上海GDP增速预计为2.2%左右,较2022年同期略低。

  关注疫情压制行业的反弹复苏力度。1-2月尽管从数据表现上相对低,但也迎来疫情这一短期最大负面因素退出的重要转折,经济修复向好的预期正在确立。课题组初步测算,2023年二季度上海GDP有望实现当季15%以上的增长,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疫情相关服务业的反弹力度和持续长度。参照对标地区,我们重点分析了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休闲业等五个疫情相关服务业领域走势,以期把握超跌反弹窗口期,找准行业恢复的着力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一是采取对标分析开展特殊时期的上海市经济形势研判。针对当前上海2023年初所处的疫情冲击逐渐淡出、经济修复趋势确立的特殊阶段,我院“经济运行监测与对策跟踪研究”课题组在参照分析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地区防疫政策调整后经济运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上海自身疫情周期转换和疫情重创领域复苏逻辑,分析把握开局形势、研判后续恢复走势,为经济工作应对提供参考支撑。

  二是提出重点关注供给面同步修复的工作应对思路。从经济循环角度来看,经济持续修复有赖供需两端同步回暖,尤其要考虑到供需两侧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运行逻辑,即需求端更具弹性而供给端则更具惯性,因此在呵护需求修复势头的同时,供给端的及时修复也要重点关注。从上海来看,供给端的修复首先需要关注此前疫情期间流失的市场主体的回归。疫情期间上海企业主体数量呈现“少增多减”状况,2022年全市新设企业数37.0万户,同比大幅减少21.5%,注册资本减少32.8%。与此同时,注销企业数量也出现较快增长,2022年注销企业17.8万户,同比增长34.3%。

  三是提出从用工、利润、预期三方面观测主体修复。助力解决结构性招工难题。尤其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短缺的情况在已有显现。降本增效助力企业利润改善。2022年在严格防疫要求下,企业经营成本明显抬升,且高频次核酸检测、物流增加中转环节、临时封控风险应对、企业用工不足等也将使企业生产经营和供应链效率大打折扣,严重侵蚀企业利润。加快市场主体修复和回升的核心问题仍是预期改善,自防疫措施优化调整后,企业信心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外需持续走弱、疫情可能反复、内需方才起势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企业预期仍处在低位。

  研究成果《疫情周期转换视角下2023年上海开局 经济运行特征及后续走势研判(2023—3)号》已形成送阅件报送市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为上海市2023年开局经济形势研判和工作应对提供了有益参照,并对进一步推动全年经济向常态化恢复提供了决策参考。

  • 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