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实施逆周期调节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

研究
团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马海倩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汪曾涛、邹俊、徐逸菁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长三角地区对于稳住国家宏观经济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随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协同”和“引擎”效应愈加凸显。在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活动加快回归,经济修复态势基本确立,但在结构性减速与中长期增长动能换挡等相互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国内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严峻挑战,国家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下一步,在全球经济放缓态势下,必须更好发挥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极和稳定器作用,通过探索实施逆周期调节机制,保持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长中短视角把握长三角地区当前所处“周期”阶段。从长周期看,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较强,增速长期领先全国、京津冀和粤港澳,为全国经济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发挥了重要引领效应;但自金融危机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增速总体呈下行趋势并持续至今,这一特点决定了当前逆周期调节应以扩张性政策为主。从中周期看,长三角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不断加速,逐渐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经过多年培育,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业态加速集聚壮大,集制造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趋完善,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但汽车、集成电路、房地产等部分行业面临调整转型,既有机遇,也存隐忧。从短周期看,经济增长面临内外两方面的制约,外部面临全球需求放缓与产业链重构的挑战;内部经济恢复性增长,但消费恢复总体乏力、居民信心修复困难重重、经营效益不佳影响企业预期,逆周期调节应在这些方面发力。

  近中远结合提出长三角区域开展逆周期调节的对策建议。近期,聚焦前期疫情压制领域的恢复重振,尽力拉长疫后超跌回弹势头。交通运输业修复增长推动人流物流恢复,批发零售业把握消费反弹窗口期加快复苏,住宿餐饮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反弹升温,文化娱乐业重点关注优质内容供给与消费场景创造,旅游休闲业重点关注服务供给和国际游客吸引。中期,聚焦需求恢复,大力提升经济常态化后的增长高度。促消费,联合发挥消费修复对经济的“强支撑”作用;扩投资,协同发挥投资逆周期调节的“强引领”作用;稳外贸,合作增强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强韧性”作用。远期,大力优化跨域联动机制,推动跨域产业链协同,提升长三角产业集群能级。固链条,强化跨域产业协同的“强吸力”作用;强主体,合力提升民营企业对经济的“强引擎”作用;优机制,大力发挥跨区域协同载体的联动功能。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算长三角区域逆周期调节的经济增速目标区间。通过测算经济增长区间,对经济异常波动发出宏观调控预警信号,进行及时有力的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综合考虑近五年长三角经济增长趋势、当前面临形势及未来环境变化等因素,课题组初步测算出长三角地区2023年经济增速区间及2024-2025年经济平均增速区间。

  二是提出供需联动、长短兼顾、系统集成的经济逆周期调节思路。逆周期调节政策既要加强需求管理,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也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发布逆周期政策时,既要解决短期经济周期性问题;又要前瞻布局未来具有成长空间的产业,谋划长期增长动能。逆周期调节政策注重财政、货币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的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提出长三角实施逆周期调节机制应把握好的三个关系。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层面在货币、财政政策方面受到制约,而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长三角三省一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面临一些共性挑战、共振问题,同时要关注内部差异性影响;近期和远期的关系,逆周期调节主要针对短期经济下行,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但同时要与跨周期调节政策协调配合,关注中长期动能培育,做好动能转换衔接。

  研究成果《长三角区域经济实施逆周期调节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已提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逆周期调节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稳增长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 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