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助力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研究

研究
团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马雅璇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 王果、吴启明、康乃馨、吴新梅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普陀区武宁路是连接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长三角的“主干道”,也是承载普陀区科创发展的“加速道”。为提升城区科技创新水平,建设产业创新高地,更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普陀区正着力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全力打响以“中华武数”为牵引的普陀科技创新新品牌。本研究旨在梳理国内外科技产业创新形势变化,分析创新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基础上,立足普陀区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就普陀区高水平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整合放大全区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在对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过程中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高地提出思路建议,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背景趋势作了研判梳理。科技创新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区域核心城市具备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提供新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基础优势,以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为网络关系,组建创新联合体、共享创新资源、强化转化效率,能够率先在系统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普陀区地处上海链接长三角的节点,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产业基础,有能力汇聚多元主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

  对内涵特征作了分析解读。中心城区打造创新共同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多个主体联合攻关、密切联系、共享资源、共同受益的一种组织模式,围绕“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目标,构建出企业、科研机构、科学家建立深度合作联系多层次、广角度的立体合作网络,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共同互利为纽带,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乃至价值链同频共振,实现各类最好创新资源汇聚融通,打破多元主体协同低效、利益竞争、重复研究、成果转化难等痛点,缩短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进入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对经验做法作了分类归纳。一是以城市改造作为科创街区建设“先手棋”,旧工业区改造实现老城蜕变,创业带动老城焕新。二是以产城融合推动科创街区能级提升,明确主导产业厘清发展定位,“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助力创新街区崛起,产城融合开创科技园区“进化论”,科创带动产业升级挺起创新“脊梁”。三是以多元协同网络助力科创街区竞合共赢,打造世界级混合多元创新湖区,打造一体化协同科创格局,高度集聚物流人流信息流,加速各类创新资源融合、跨界、破圈,汇集优势科创资源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高地,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依托科研机构建设中心城区创新街区,国家科技计划推动区域经济和科创协同发展。四是以创新共同体建设营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系统,多元主体构筑科创稳态系统,政府层面联合项目、联合执法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强劲产业体系配套完善。

  对未来发展提出详细建议。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必须培育“三大功能”,体现“三个度”。一是培育科技创新功能,体现高度。着眼“从0到10”的创新全过程,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雨林型”创新生态。二是培育产业创新功能,体现深度。释放普陀区内各类创新要素活力,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发挥产业协同创新功能。三是培育开放创新功能,体现广度。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吸引、集聚长三角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技术流,推进优质产业项目与创新型企业落地。瞄准建设新街区、打造新集群、建设新客厅、拓展新场景、构筑新生态,走好产研融合之路,企业加速之路,协同共赢之路。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本次研究围绕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各类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一是做强创新合作平台,设立专业化推进机构,探索中以联合举办特色科研机构,高质量打造普陀“科创集市”, 围绕核心企业建设共享式科研平台,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二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绘制产业图谱和企业名录,发挥科创活动赛事的溢出效应,创新未来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武宁创新共同体特色政策服务体系,营造“资本敢投”的股权投资氛围。三是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构建由产业需求牵引的创新联合体,形成高效创新联合体攻关机制,发挥创新联合体辐射联动效应,打造长三角产研联动新格局。四是优化武宁创新环境,建设标志性创新街区,打造品牌引入专业服务,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强长三角科创空间联动。五是打响科技创新品牌,争取数据资源开放,推进研发标准化试点,强化品牌运营提升显示度,打造数字示范性创新场景应用。

  应用成果:作为普陀区政协2023年重点课题之一,《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助力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研究》的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22日在2023“苏州河论坛”正式发布。

  • 改革创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