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降低电力峰谷差实施方案

研究
团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张瀚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研究所 寇书萌、周谢蕴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电力峰谷差大是超大城市用能的关键特征之一。上海随着电气化建设和居民用电占比增长,以及极端气候的影响,峰谷差逐年拉大,且上海可调节资源有限,峰谷差持续拉大对能源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也给平稳推动低碳转型造成瓶颈。

  2023年3月,为有效缓解超大型城市电力峰谷调节突出矛盾,着力破解上海能源安全低碳转型重要瓶颈,进一步提高上海市电力高质量发展水平,我院能源环境研究所牵头开展《上海市降低电力峰谷差实施方案》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围绕降低用电峰谷差工作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安全、低碳和经济多重目标,提出上海降低电力峰谷差的实施举措与建议,为我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上海电力峰谷差的现状、成因及趋势作了全面分析。上海电力峰谷差的现状特征:一是电力消费兼具“生产型”和“消费型”特征,总量大、密度高、增速快;二是上海电力峰谷差逐年波动增长,峰谷差率近年趋势上行;三是电力峰谷差季节波动明显,对极端天气高度敏感;四是上海电力负荷短时尖峰问题突出。上海电力负荷峰谷差持续拉大对上海电力系统产生的影响:增加保供成本、造成安全隐患和削弱减排效果。导致上海电力峰谷差现状的成因:一是用电结构变动导致峰谷差进一步加大;二是气温变化导致降温及采暖用电需求增加;三是电动车充电等新型负荷快速增长。研判了极端天气等因素推动温控负荷占比越来越高、尖峰负荷持续时间更短,峰谷差、尤其是季节峰谷差成为制约低碳转型的最大障碍等发展趋势。

  对国内外城市经验作了对比对标。通过梳理国内外经验,提炼可供上海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包括需求侧引导和安排节能节电、错峰用电;供给侧提升电源调节能力、优化电源结构匹配需求负荷;电网侧提升调节能力;以及加快储能建设、优化运行等。针对不同类型用户设定分时电价,是引导用户错时错峰用电、提升储能等需求响应措施收益,从而降低峰谷差的关键机制。

  对上海降低电力峰谷差提出了总体考虑。立足上海超大城市实际,着眼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要,提出了近中远期降低电力峰谷差的基本原则和阶段性目标。上海降低电力峰谷差关键要坚持“全面统筹、聚焦重点、创新驱动”,近期重点是缓解尖峰负荷过高、日峰谷差短时调节能力有限等突出矛盾,中远期要着力解决晚峰调节和季节峰谷差长时调节等难题。研究思路清晰明确,目标科学合理。

  对上海降低电力峰谷差实施举措提供建议。围绕降低电力峰谷差主要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从“源、网、荷、储”四端协同发力,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构建多层级多模式储能体系、科学调控空调负荷等在内的多项举措建议,并深入分析了各措施降低/调节峰谷差的预期效果。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

  1、搭建激励平台开展民用空调负荷控制“碳普惠”应用。研究建立以空调负荷主动控制为重点应用场景的“碳普惠”方法学,明确交易监管、平台搭建、实际操作等相关主体,开展面向相关企业、居民用户等多元主体的“碳普惠”示范应用。创新激励模式,融合环境信用评价、信息披露、低碳社区创建、评优评奖等机制,通过设立个人积分信用、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等方法,提升用户获得感,通过丰富激励政策、积分兑换抵扣方式、简化操作流程构建用户主动参与机制,分类施策,探索科学调控空调负荷新方式。居民对于空调负荷控制的认知和主动参与(调控)意愿助力提升夏、冬高峰负荷削峰能力。

  2、打造上海特色缓解超大型城市电力峰谷矛盾新样板,新优势。研究对上海电力峰谷差现状、成因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创新改革为抓手,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旨在立足上海超大型城市实际,着眼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聚焦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等未来发展方向,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举措内容扎实,具有操作性。

  应用成果转化的《上海市降低电力峰谷差实施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为本市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了坚实基础;应用成果《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降碳的启示》获得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副市长刘多批示,对上海居民侧节电降碳、缓解特大型城市电力供应和碳排放矛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能源环境研究所